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养“生”,生发也有大智慧
一年之际在于春,春是四季的开端,是"生"的开始。
春天是生发的季节,皮肤病的患者要特别注意疾病的复发,而特禀体质的人群更要小心花粉、柳絮等过敏原的刺激,同时要提高免疫力,以免风邪入侵。
春季多风,中医里有个名词叫做"风邪",是指风气太过、致人疾病的风。风为百病之长,尤其会引起许多外感病。其中皮肤病、咳嗽、肺炎、风湿病等属于外风,中风偏瘫、高血压等则属于内风。
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所以应该养阳,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与肝气内应,所以养生之道要以养肝为主,要顺应自然的阳气变化,向上向外疏发人体的阳气,在阳气弱到强逐渐旺盛的过程中调理脏腑机体的功能。
春天的原则是"生而勿杀,以使志生"。对于生物世界,只能够施出去,不要罚,不要杀生。中国以前的法令,就是犯了重罪的,除非很严重的,很少当场处理的。判决以后,一定等到秋天处决,就是根据气候时令,因为春天不准杀生,所以"秋后算账"是这样来的。
所以,古人有两话话:"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春天的鸟不准打,因为小鸟正在窝里等着母亲回来喂呢!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这个道理,同气候是有连带关系的。
中医认为,人的气血运行状态和五脏是直接相关的,春天的时候,气血从里面向外走,里面的气血相对的不足了,这个时候人常常会有肝阴不 足的状况。中医认为,春气与肝气相通,中医说的肝,就是把人的气血从里面向外调动的主要脏器,而春天正是气血生发的过程,所以说春气与肝气相通。
因为,春季阳气与气血都从里往外调动。有的人春天的时候经常夜半醒来或入睡困难,这是因为人的阳气白天行于外,晚上归于内。如果肝血非常充盈,那么阳气就能蛰伏起来,人们便容易入睡,如果肝血不足,血不归经,那么阳气找不到藏身之处,就会干瞪眼睡不着。
此外,春天还是精神病患者易发病季节,一般人也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多梦、思维活跃而难以集中,出现困倦乏力,精神不振等"春困"症。尤其年老体弱多病者,对不良刺激承受能力差,春季常多愁善感,烦躁不安,正如《老老恒言》指出:"老年肝血渐衰,未免性生急躁。"
改变这种不良情绪最佳方式就是根据个人的体质状况和爱好,寻求各自的雅兴,以陶治情操,舒畅情志,养肝调神。春暖花开时,可约上亲朋好友外出踏青赏柳、散步练功等,有利于人体吐故纳新,采纳真气,以化精血,充养脏腑。
============================================================
夏三月,此谓蕃(fan 2)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长”到夏至便是“收”
有句话说,炎炎烈日似火烧。夏季正是对应着五行中的火,也具备了火的特点,也就是热。
不过,夏季的热也是有变化的,因为夏季三个月其实前后又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立夏开始到夏至结束,即农历四、五两个月,这段时间,天气日渐炎热,万物生长茂盛,但天气多干热;后一阶段,特指农历六月,也就是小暑、大暑两个节气,此时天气酷热而蒸闷,也就是暑湿。
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夏天主长,万物茂盛,故此夏天要注重养"长",夏又对应着五脏中的心,所以更要注重养心,可以多服用些前面我说过的生脉养心茶来补养心阴。
《黄帝内经》中说,夏季的三个月是万物蕃秀的时刻,要使气得泄(当汗出就汗出),因为夏天属阳,阳主外,所以汗多。逆之则伤心,秋天就会得痰证(呼吸方面的病),那么就会降低了适应秋天的能力,所谓奉收者少。
要"使志无怒",要少发点脾气,也就是说对人、对事宽容,不要有怨恨的心理,要抱着那种"使华英成秀"的美好心理来看待一切。夏季时,人的思想情绪都喜欢向外露,喜欢向外放射,此时略微蓬勃张扬一些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不过如果"长"得太过就容易亢盛了。
比如,夏季,人们时常发生中暑的情况,如今还衍生出一种"情绪中暑"的现象。
随着夏日气温的升高,许多人的心情会变得烦躁,总希望向外发泄,虽然适当的宣泄有益身体健康,但如果一点小事就引发情绪的洪水,那么 便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情绪中暑"了。特别是在气温超过35℃,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以后,发生"情绪中暑"的几率就会急剧上升,所以在炎热的夏季保持平静 的心境尤为重要。
心静自然凉,宋代大儒温革有诗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所以说,"静在心,不在境",心理的调节对于盛夏的养"长"是很重要的。
养长需要补充能量,有人以为,夏季,特别是三伏天,不宜进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进补"也分好几种,并不是只有鸡鸭鱼肉、人参、鹿茸等补益药食才能补。
中医根据采用不同性质的食物或中药进行补益的方法,将"进补"分为平补法、清补法、温补法、峻补法四种,夏季宜选用清补的方法来调养人体。
当到了夏至,便是阳气最旺的时节了,不过,最高点也就是开始下降的时刻,古有"夏至一阴生"说法,因此夏至之后就要由一开始的养"长"慢慢向养"收"准备了。
=============================================================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收”不要燥,忘秋思
人们一提到秋季,就会想到一个字--"燥"。
秋季为什么会如此之燥呢?
这是因为春夏的阳气蒸蒸日上,所以连带出的湿气自然就很多;秋冬的阳气由发散转为聚合,聚合了就无以蒸腾,无以蒸腾,那构成湿的这个条件就缺少了,所以秋冬少湿。少湿的连锁反应便是--燥。燥湿相对,多湿自然少燥,少湿自然多燥。
时至秋令,地气清肃,万物成熟,正是收获的季节,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
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被称为"多事之秋"。
《黄帝内经》中说:"秋令之应,养收之道。"因为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人体经春夏发萌长足之后,将进入收藏之时,阳气收藏得好了,体魄才能涵养,才能为入冬后的潜藏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秋天主收,主肃降,万物收敛,很多树木都会落叶,这是因为叶子随繁茂,但却是末梢,是不太重要的东西,正如有人得了脉管炎之后,指甲会脱落,这是身体自身在舍末求本。树落叶是为减少蒸腾,保留收藏阳气来抵御寒冬。
秋还对应这五行中的金与五脏中的肺,因此养生应以养肺为主,如果秋季不去收敛神气,就会损伤肺的功能,冬季就容易出现完谷不化的腹泻。
由于早秋多温燥,晚秋多凉燥,所以秋季的饮食要以润燥为主,水果汁多水润,应该多吃一些,尤其是梨、甘蔗、荸荠、枇杷等润肺的佳品。 不过,润燥水果也并非人人皆宜,对于那些脾虚湿重经常拉肚子或生痰的人来说,这类水果吃得太多容易让腹泻和咳痰更加严重。所以,还是要根据体质搭配饮食。
《黄帝内经》中还告诉我们秋季可以效仿鸡的作息时间,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对于身体会很有好处。
秋天的情志调和应该注意什么呢?秋季多肃杀,在古代许多罪犯也通常在"秋后问斩",所以人们常常会有"悲秋"的感觉,尤其是肺气虚的 人情绪变化会更为敏感,容易产生抑郁情绪。《黄帝内经》中说,秋季的情志调节,应该是"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 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情志安宁,就可以忘记秋天的萧索;神气内敛,则可以意气平稳,不会意气用事;不要让心志过于向外,要向内向下,才能清肺气,忘秋思。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
夏季炎热,很多人会因暑、湿、热三气交蒸而"苦夏"厌食。一旦立秋,虽然温度还未降下,但湿粘不适之感没有了,人们就会在此时用丰富的饮食尤其是肉食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也就是所谓的"贴秋膘"。这也是民间的养收智慧,很有道理。
秋天落叶的时候,是体内的阳气从外向里收的时候,此时,可以熬些梨糖膏润肺通肺气。由于燥邪伤人,会耗人津液,所以秋季人们常见口 干、唇干、鼻干、咽干、舌上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秋季防燥要注意各种维生素的摄入,可以使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沙参、百合、杏 仁、川贝等。
《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一些芝麻、糯米、粳米等柔润食物对于肠胃来说是很好的,入秋时节还可以适当熬些生地粥,以滋阴润燥。选取生地黄鲜品熬出药汁,将大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还可加入一些冰糖。
我国古代民间有重阳节(阴历九月九日)登高赏景的习俗,这一点其实是我们秋季养"收"应该借鉴的。因为秋思重,秋季萧索,人们的情绪 容易产生凄凉忧郁的变化,而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眼界放高,自然忧思顿消,这也是一种秋收调神的方法。所以,秋季家庭活动可以选择登山远眺。
=============================================================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che 4),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qi 4)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日千万莫伤“藏”
冬季的标志是什么?寒冷。
寒实际上是反映阳气的收藏状态,是阳气收藏的外在表现。所以,寒不但是冬之气,其实也是藏之气。冬日气寒,这个寒是由于天地间阳气在蓄藏在储存而外在释放的能量有所减少所致,而人要与天地相应,所以,这个时候人的阳气也要内藏不要外放。
不过,寒与阴邪,易伤阳气。《伤寒论杂病论》中有一个核心的理念,伤寒即伤藏,因为人体容易伤藏,所以更要重视养藏。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则根据自己的医学实践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说,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
冬季三个月应该如何养藏呢?怎样才能适应阳气闭藏的状态让身体充分休养生息积蓄生命能量呢?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四个字:切勿打扰。
俗语常说:"瑞雪兆丰年"。冬日的瑞雪将阳气封藏得很好,阳气蓄藏得好,体器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充养,体充用足,来年的释放就会好。阴阳的关系协调平衡,同时又顺应自然变化规律,自然预兆着来年的丰收。
我们在冬季保养的时候,也要学会把自己"藏"好,把阳气藏好,把情志藏好。
阳气藏好,是为了让阳气去休养,去生息。怎样才是藏好了呢?最简单的衡量标准就是身体不觉得寒冷,因为一冷,阳气就会忍不住向外跑,去"见义勇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