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 (23-1点),又称“人时”,这一时刻本是阳气发动万物滋生之时,而人为万物之灵,故假借以为人之称。中医气机升降沉浮理论认为:人身之气机,日日俱从 子时生发。“子后则气生,午后则气降”(张介宾)。子时气血流注于胆经。这也是《内经》“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一说的根本由来,也就是脏腑功能都取决于胆气 能否生发。人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体会,人们一般夜里九、十点钟会有困倦的感觉,但熬到11点时又精神了,这就是胆经生发的缘故,但子时阳气的生发之力 尚小,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子”为“鼠”,这时阳气虽小如老鼠,但异常活跃。因此,保证夜里11点前睡觉就是通过睡眠保养这点生机。“子”在月份中又代 表十一月,强调的是用冬天的收藏来养生机。 丑时,指 夜里1-3点,丑时气血流注于肝经。肝主血,因此,保证这时的睡眠就是在养肝胆,在养血。而血相较于气则属于阴,主敛藏,所以,十二生肖中,“丑”为“牛 ”,就是说此时生发之气虽然更大些了,但不能只升不降,有约束收敛才可以有更大的作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妙处和深刻,因此“丑”字从“又”(手),而连缀 其三指,表示想要做事而寒气泠冽无法作为。而中医“肝为将军之官,谋略出焉”也表达同样的意思,将军不只是英勇善战,而是要考量再三才能出击。
寅时,指 夜里3-5点,寅时气血流注于肺经。中国古代正月建寅和十二经脉流注起于肺经都是代表开端的意思,是谁的开端呢?是阳气的开端,也是人的开端。一日之中寅 时也是人身体各部开始由静转动,各部分对血、气的需求量都开始增加,这时肺作为“相傅之官”就一定要担当起均衡天下(身体)的职责,一旦“宣发”、“肃降 ”失职,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身体各部对血、气的需求量的增加,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这就是许多心脏病患者死于凌晨三四点的原因(西医大概也不懂为什么 死于这个时间)。健康的人这时应该是深睡状态,即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生命由静而动的转化。可是,身体虚弱的人或老人这时会出现失眠或醒来,这是因为身体各 部位对血的需求量增加,相应的脑子得到的血减少了,用中医的话说,就是只有“宣发”没有“肃降”了,生命自然就危险了。
-------------------------------------------------------------------------------------------------
卯时 (5-7时) 大肠经当令 (肺与大肠相表里)
天门、地户开(魄门开) 津:向外渗透的动作
卯时,指早晨5-7点,卯时气血流注于大肠经。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寅时肺气实了卯时应有正常的大便,卯时在天地之象代表天门开,代表二月,万物因阳气的生发而冒地而出。
卯时正处在阴阳交替的过渡之际。卯又属木,与肝相配,故此时津血潜藏于内,机体阴盛阳弱,人体非常需要安静修养,方能度过这由阴转阳的 转折关头。所以从养生保健的角度出发,尤其是年老体弱及危重病人,此时绝不可轻举妄动,免得扰乱了体内生物钟的正常运转。有许多中老年人,常常喜欢清晨起 来锻炼身体,其实这种做法既不科学又不安全,非常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
子、丑、寅、卯宜入眠
23~1时为子时,1~3时为丑时,3~5时为寅时,5~7时的卯时,均是人睡觉的最佳时间。因为子时是一天时辰 中的阴中之阴,此时体内以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体温下降,呼吸、心率、脉搏减慢,肾上腺素水平降低,外周血管扩张,内脏各器官功能下降,而大脑松果体内分 泌的褪黑激素含量却开始增高,从而诱导人体进入睡眠放松状态。此时段不宜进食、看书、运动,以免引起机体兴奋,影响正常的睡眠节律。卧室内的光线宜黑不宜 亮,因为光照越是强烈,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越少,越不利于入睡。
医学研究发现,睡眠障碍是危害人体健康最直接的无形杀手之一。从子时到卯时的四个时辰、八个小时,人体虽说处于睡眠放松状态,其实这也正是人体的自我修复时段,因此对养生保健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切不可掉以轻心。
=============================================================
辰时 (7-9时) 胃经当令 (脾与胃相表里)
胃经:迎香--山根--头角--额颅(前面)--两颊--乳中--大肠--前腿--膝盖--足三里--下行至第二脚趾
辰时,指上午7-9点,辰时气血流注于胃经。这时候人吃早餐就如同冒地而出的小草被三月的斜风细雨润泽一样必须和重要,这就好象阳气的生发要靠阴气来养,大地需要雷电的鼓荡和春雨的润泽。
-------------------------------------------------------------------------------------------------
巳时 (9-11时)脾经当令
1、脾主运化 脾、肺同属太阴(分配功能), 肺主全身气血输布, 脾主输布由胃变现的精血。脾是做肺的前期工作。
2、脾主身之肌肉。
3、脾在志为思, 过思伤脾。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巳时,指上午9-11点,巳时气血流注于脾经。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这也是吃早餐不会令人发胖的原因,如果人体脾的运化功能好的话,就可以顺利地消化和吸收。“巳”在月份应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山川万物一片葱茏。
-------------------------------------------------------------------------------------------------
午时 (11-13时) 心经当令
1、午时一阴生
2、子午功(心肾相交) 盗天机
3、午睡
午时,指 上午11-13点,午时气血流注于心经。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而午时正是一阴生,阴气忤逆阳气之时,正所谓“阴阳相搏谓之神”,对练功者 而言,正是练“子午”功的大好时机,而对我们无力主宰自己气血的人,只有睡眠最接近所谓的“心肾相交”了,所以子时一定要睡觉,午时一定要小憩,这是最能 养精气神的时机。“午” 在月份应五月。
====================================================================
辰时、午时宜进餐
按照中医养生理论,人们早晨起床、进食早餐的最佳时间,应该是在7~9时的辰时,因为辰时属阳、属土。此刻太阳升起,阳光的刺激使得 体内褪黑激素水平下降,机体苏醒开始进入工作状态,身体的各个部件(包括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趋于活跃与兴奋,非常适合人们起床运动、进食早餐。
而 9~11时的巳时,则是一天中脑力活动的高峰期,这时候体内气血旺盛,循环顺畅,思维敏捷。据研究,绝大多数 人一般都是在早上醒来后1~2小时内,达到头脑最为灵敏的阶段。
而11~13时的午时,虽也属火,但因与其相配的是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而小肠又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最重要的器官,所以午时是补充各种营养素的最佳时期。由于午餐前后人 大多处于紧张的工作之中,机体的新陈代谢十分旺盛,营养素的消耗量也比较大,所以午餐的摄入量,不仅应该占到全天总摄入热量的45%~50%,而且对食品 的质量要求也相当高。此外,午时因环境气温较高,使得体表血管扩张,血液被迫向外分流,所以午餐后应注意适当休息,以保证消化器官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的 吸收。
==================================================================
未时 (13-15时) 小肠经(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当令 心与小肠相表里
腐熟食物,主吸收。
小肠不适,注意对心的保护。
未时,13-15点,未时气血流注于小肠经。《说文》说“未,味也。六月,滋味也。”而事物的滋味就是精华,中医小肠的功能就在于吸收精华。
------------------------------------------------------------------------------------------------
申时 (15-17时) 膀胱经当令 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
存储津液,气化则能出焉
唾为肾所主,膀胱经气足带肾水上而为唾。
申时,指 下午15-17点,申时气血流注于膀胱经。膀胱经为足太阳之脉,上额头而至巅顶,气虚、气实都容易引起头痛或两目外鼓等症,健康的人这时则是学习和读书的 好时光,所以古人主张“朝而受业,夕而习复”。这时由于气血容易上输于脑部,学习效率就会很高。又,太阳主管气化,这时应该多喝水和吃些水果,对养生很 好。“申” 在月份应七月。
-------------------------------------------------------------------------------------------------
酉时 (17-19时) 肾经当令
1、肾主藏精。 精为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如钱。
2、肾神为志
3、酉--‘鸡’
4、酉时低烧是肾气大伤
高烧:气血足
低烧:气血水平低
酉时,指 下午17-19点,酉时气血流注于肾经。“酉”是成就的意思, 在月份应八月。如果说早晨5-7点的卯时代表一天或一年的开门,那么晚上5-7点的酉时则代表一天或一年的关门.自然天地与人体这个小天地从这一时刻起开 始进入秋冬的收敛收藏时机,此时身体所表现出来的病变都是肾的收藏功能出现了问题,而酉时发低热则是肾气大伤,尤其是青春期或新婚后的男子要注意这一点。
------------------------------------------------------------------------------------------------
戌时 (19-21时) 心包经当令
1、"心包"解:心为君主之官,不受邪;心包为代君主受过代邪之官。
2、阴气正盛, 阳气将尽。
3、膻中者,喜乐出焉。膻中穴大约是西医概念里的胸腺(从出生起至成人后,逐渐萎缩)。
4、敲打“心包经”。 按极泉穴,拍打心包经。
合十,意为收敛心包经。(掌跟于膻中穴处。)取以形领气之意。
心包经:心脏外围--腋下三寸--手前臂中线--劳宫穴--中指
戌时,指晚上19-21点,戌时气血流注于心包经。中医认为这时人体的阳气应该进入了阴的界面,这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而心包经之“膻中”又主喜乐,通常人们会在这时进行晚间的娱乐活动。
------------------------------------------------------------------------------------------------
亥时(21-23时) 三焦经当令
1、“三焦”:“焦”少阳 。 三焦指体腔。上焦:心肺; 中焦:脾胃; 下焦:肾肝。三焦“系”:膜、筋、脂肪、联缀物
2、“亥”
3、做爱的最佳时机。
亥时,指 晚上21-23点,亥时气血流注于三焦经。三焦在中医里是个不容易说清楚的概念,“焦”字的意思是用小火烤小鸟,因此,三焦无论是指人体上中下,还是里中 外,都是指生命处于一团融融温暖气息中,中国人形容它为“氤氲”,中医把这氤氲交融的状态归属于少阳……故而“亥”这个字非常有意思,象一男子搂抱一怀孕 女子,而《说文解字》的第一个字是“一”,最后一个字就是“亥”,如果说“一”在古代文化中代表先天的混沌,那么“亥”字则表示又回到初始的混沌状态,生 命的轮回重又开始。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始终能看到其精神内核的统一性,无论是医道,还是文字学,你始终能看到古人对宇宙自然生命的理解与态度,并 不是只有太阳每日照常升起,人类的生命与生活也会沿着其本来的秩序而运动和发展,都可以在结束的时刻一切又重新开始……
这个时刻人们应该安眠,让整个身体(三焦)都得到休息和休整,并从这种彻底的休整中孕育新的生机。
============================================================= 未、申、酉、亥养五藏13~15时为未时,在这一时段,人体的气血精华上可升至大脑,外能发散于四肢,所以,未时既适合人的脑力运作,又利于人的体力运动,是人在一天中的高质量工作区段。
15~17时为申时,申时与大肠相合,主沉降,此时不仅是排泄体内各种代谢产物的最佳时机,还是一天中采用泻下法治疗胃以下(中下焦)脏器疾病最为有利的时间。按照人体阳气昼夜盛衰的节律变化,从申时起,阳气沉降,脏腑传导功能加强,故此时用泻下药可明显提高疗效。
17~19时为酉时,此时体表皮肤、呼吸道等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再加上酉时是从阳转阴的阶段, 稍不注意即可出现外感病邪、机体过敏、情绪反常等病症,临床上各类患者体温出现异常波动,大多也见于此一时段。
19~21时为戌时,以宁静沉稳之气为主,这时候人们最应该做的养生之事,就是在进食晚餐之后,休息片刻以呵护胃气。
21~23时为亥时,人体内性激素水平比较高,是一天中性欲最为旺 盛的时候。此时拥有一段健康、和谐、高质量的性生活,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缓解疼痛、促进睡眠,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和内分泌功能,美容皮肤,延缓衰 老。若能在这时适当进食一些牛奶、豆浆等,特别是富含色氨酸的食品,可以促进体内褪黑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从而起到提高睡眠质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