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3日星期四

捏脊法




  捏脊疗法是指医者用双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节的挠侧面,在皮肤表面循序捏拿捻动之手法。具有调和阴阳、养阴清热、调理脏腑、祛滞消积之功效。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有“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由于督脉总督诸阳,背部足太阳膀胱第一侧线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迫藏近背”,与脏腑密切 相关,所以捏脊疗法在振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近年来的实验观察证实: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加强小肠 的吸收功能。

  所谓介质,实际上是在捏脊时施用于体表的物质。如粉剂、油剂、膏剂等。应用介质不但可以加强手法的作用,提高疗效,而且还可以起到润滑和保护皮肤的作用,并且通过渗透到皮肤对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1.葱姜水 性味辛温,有通阳解表、温中行气作用。适用于风寒所致感冒、头痛及寒凝气滞所致的脘腹疼痛。

  2.酒精 性味辛甘温,有散寒通络、开窍通滞作用,发烧者可降温。适于寒证、瘀证及小儿退烧时用。

  3.薄荷水 性味辛凉,有散风退热、解毒通表、清凉祛暑作用。适于治疗一切热证,尤其是夏天时使用,可解风热邪毒。

  4.鸡蛋清 性味甘咸平,有补益脾胃、润泽肌肤、除烦退热、豁痰开窍、消肿止痛之效。适于牙肿齿痛、腮腺炎、疳积等病。

  5. 麻油 性味甘淡微温,有祛风清热、和血补虚、润燥健脾之效。多用于小儿疳积、脾胃虚弱、肌肤无华等症。

  6.滑石粉 性味甘寒,具有清热除湿、防损止痒、润滑肌肤作用。多用于夏季推拿及皮肤娇嫩的患儿。

  7.红花油 性味辛温,具有活血祛风、通络止痛之效。多用于风寒湿痹证。

   操作时,患者俯卧。医者立于旁侧,用双手食指中节挠侧向前下方推按,同时双手拇指捏拿起皮肤。从下腰部沿后正中线向头颈部徐徐捏拿上移,边捏边放边上提 至大椎穴处,一般反复3~5次。要求着力轻柔、均匀、灵活、连贯,使患者易于接受,该手法也可医者双手手心向下,轻放于施术部位,以食指、拇指的对指作捏 拿起皮肤,完成捏脊动作。

  捏脊疗法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临床常用于治疗:

  小儿适应症: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嗽、夜啼等症。

  成人适应症:胃脘痛、胃下垂、呕吐、失眠、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逆经、排尿功能异常、不孕、亏血等虚寒性质的一类疾病。

   脊椎部皮肤破损,手法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感染加重者。患有疔肿、皮肤病者如湿疹、牛皮癣等可使皮肤感染扩散,不可使用本疗法。有椎体肿瘤、结核、骨折、 严重的骨质疏松症者,不宜使用本疗法。急腹症需手术及孕期妇女不宜本治疗,否则会加重病情或流产。极度疲劳、饥饿或饱餐后半小时内,严重的心脏病、急性传 染病禁用或慎用捏脊疗法。

  注意事项:

  1.本疗法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

  2.施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手法宜轻柔。

  3.术者要注意检查病情,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治疗时要集中注意力。若是小儿患者,要态度和蔼、温柔,使其不产生畏惧感,防止哭闹。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4.在应用此法时,可配合刺四缝、药物、针刺、敷脐等疗法,以提高疗效。

  5.患者治疗期间要注意饮食禁忌,要吃易于消化的食物,禁食过酸、过甜、油腻之物,以及芸豆、螃蟹等易至腹胀呕吐之食物。如果是哺乳期小儿,亦不应食用上述食物。



捏脊法的操作方法:


一、每晚睡前施治,受术者最好空腹。

二、先用双手拇指及食指夹起尾椎两旁的皮下组织,食指及中指在前导引,拇指下压并往前推,一松一紧,由腰部开始往肩颈部有规律地捏。最好不要中途间断,以利经气流通。

三、到颈部时算作一次完成,再重覆第一步,由尾椎往上捏脊,每晚由下而上捏六遍,背部轻松感,第二天晨起通体舒畅。一开始经络阻止严重者在捏完后的几天内,背部还会有疼痛感,但会越来越轻松,不必担心。

四、遇到肌肉僵硬、阻塞严重的情况,被捏者可能会疼痛难忍,此时可力度稍减或稍停片刻(但手指不可放开)。

五、大人小孩均可捏,小婴儿则建议用食指及中指沿脊椎两旁按摩即可。


捏法分三指捏法和二指捏法,具体操作如下:

  1.三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背伸,拇指横抵于皮肤,食中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三指捏拿肌肤,两手边捏边交替前进。

  2.二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尺偏,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捏脊的动作要领如下:

  1.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2.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捏脊应注意以下几点:

  1.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2.应避免肌肤从手指间滑脱。

  3.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感冒感冒主要是风邪夹四时之气侵袭人体,太阳主一身之表,故首受其害。捏脊疗法对脊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直接进行手法调整,可起到祛风解表的作用。治疗方 法:先点按风池、风门、肺俞等穴,每穴按压1 min,横擦肩背,然后用捏脊法由下向上捏5~6遍,并在手法结束后在大椎、风门和肺俞各拔一火罐,留罐15 min。若是风热感冒,先在大椎点刺出血再拔罐,疗效更好。

不寐不寐证是指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病证。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衡,具体与气血失和,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不调密 切相关。督脉“上贯心”“入属于脑”,而心主神志,脑为元神之府,故督脉与神志关系密切。而各脏腑的背俞穴均分布在背部膀胱经上。捏脊疗法通过对督脉及五 脏背俞穴的治疗,可以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从而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治疗方法:用捏脊法由下向上捏6~9次,然后在相关的 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气海俞、关元俞等穴进行点按。最后结束用叩法由重到轻反复几遍。治疗期间应戒烟酒、忌辛辣,调畅情志,适当体育锻 炼。

腹痛对于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胃肠炎、胆结石、输尿管结石、蛔虫病等疾病引起的腹痛,可采用捏脊法配合在背部阿是穴施行按压术的方法治疗。如疼痛程度剧 烈,有炎症者可加用抗生素。治疗方法:患者俯卧,医者先用大拇指按压膀胱经的第一条侧线在督俞穴与三焦俞之间找压痛点,指压疼痛最敏感的位置即是阿是穴; 然后在阿是穴上用大拇指重按手法施压约1 min,以能承受为限;最后进行捏脊法,从长强穴开始捏脊,用双手大拇指用力拈捏其脊背,把皮肤捏起来。边提边捏向上前移直到厥阴俞穴为l遍,作笫3遍时 要边提捏,边上下、左右晃动。施用手法轻重根据疼痛程度、年龄、体质确定。

痛经痛经的原因与气血未充、情志不畅和寒温失调有关。主要病机为冲任瘀阻使气血运行不畅。通过手法作用于督脉可以协调冲任,同时捏脊涉及膀胱经及其背俞 穴,对分布脊柱两侧的人体大部分植物神经干起着良好的调整作用。所以捏脊法能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缓解子宫痉挛,促使子宫内膜正常脱离与排出,从而达到气畅 血行祛瘀止痛的目的。治疗方法:捏脊法操作反复3~5遍,1次/d,6~10 d为1个疗程。治疗时根据辨证再按揉相关的脾俞、肝俞、肾俞等穴位。痛经实证者在月经前10 d开始治疗。虚证者在月经结束后治疗。

捏脊疗法是以中医的阴阳、气血、经络学说作为理论指导并以中医的辨证施治为原则,通过在脊柱部由下而上且连续地夹起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起于尾终于项枕 部来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它的操作部位是脊背部,所涉及的经络主要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脊柱为督脉循行之主干,《难经》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 于脊里,上主风府,入属于脑。”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经之海”,故其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无不与之有关。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脊柱两旁,各脏 腑背俞穴均在背部膀胱经上。捏脊疗法通过对督脉及五脏背俞穴的刺激,可以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现代医学已经阐明,脊柱既是支撑人 体的骨性主干,又是脑、脊髓通向躯体各脏器、组织发出神经根的地方和通道,人体的植物神经节、干,主要分布于脊柱两侧。捏脊疗法通过对这些神经节、干的刺 激,借助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整体地、双向地调整内脏功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治病保健的目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