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4日星期四

2009年9月22日星期二

川味粉蒸肉

[原料]

1、猪肉500克。 鲜豌豆50克、大米粉75克。

2、辣豆瓣15克、酱油15克、醒糟汁15克;

3、盐2克、花椒2克、豆腐乳汁15克、姜10克、红糖20克、葱10克、冷汤25克。

[制作过程]

1、大米和花椒放入锅中,微火干炒至熟,磨成粗、粉。猪肉刮洗干净,切成长约10厘米。

2、宽4厘米、厚0.4厘米的片,入盆内,加盐、酱油、红糖汁、醒糟汁、辣豆瓣、姜末、豆腐乳汁拌和均匀,再加米粉拌匀,稍置腌渍后,将肉片摆入蒸碗内。

3、豌豆洗净入盆,加盐、米粉、冷汤拌匀,装于肉上。然后上笼用旺火蒸火巴(约两小时),取出翻扣于盘内入撒上葱花即成。

2009年9月10日星期四

行针指要歌

载于明·高武《针灸聚英》。本歌提纲挚领、化繁为简地对风、水、结、劳、虚、气、嗽、痰、吐等几种病症的有效穴位进行了阐述,列举了一些主要穴配伍使用、具有特殊疗效的处方,揭示了针灸治疗配穴处方的准则。

或针风,

先向风府百会中。

或针水,

水分挟脐上边取。

或针结,

针着大肠(大肠俞)泄水穴。

或针劳,

须向膏肓及百劳。

或针虚,

气海丹田(关元)委中奇。

或针气,

膻中一穴分明记。

或针嗽,

肺俞风门须用灸。

或针痰,

先针中脘三里间。

或针吐,

中脘气海膪中补。翻胃吐食一般医,针中有妙少人知。

天星十一穴歌訣--《扁鵲玉龍經》

天星十一穴:   十一个经验效穴。《玉龙经》载《天星十一穴歌诀》:“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彻,委中配承山,下至昆仑绝,环跳与阳陵,通里与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专心常记此,莫与闲人说,三百六十法,不如十一穴。”后针灸大全所载,又增太冲一穴,文字略异,名《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徹。
委中配承山,下至昆侖絕,
環跳與陽陵,通里與列缺。
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
專心常記此,莫與閑人說。
三百六十法,不如十一穴。
此法少人知,金鎖都關鐍。
将針治病人,有如湯沃雪。
非人莫傳與,休把天機泄。




内庭
内庭足兩間,胃脈是陽明。
針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
遍身風瘾疹。伸欠及牙疼,
瘧病不思食,針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
挽弓開未得,筋緩怎梳頭,
喉閉促欲絕,發熱竟無休,
遍身風瘾疹,針灸必能瘳。


合谷
合谷名虎口,兩指歧骨間。
頭疼并面腫,瘧疾病諸般,
熱病汗不出,目視暗漫漫,
齒齲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外著量深淺,令人便獲安。


委中分
委中曲腘?堙A動脈偃中央。
腰重不能舉,沉沉壓脊梁,
風痹髀樞痛,病熱不能涼,
兩膝難伸屈,針下少安康。


承山
承山名魚腹,
下分肉間。
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難,
腳氣膝下腫,戰栗腿疼酸,
霍亂轉筋急,穴中刺必安。


昆侖
昆侖足外踝,後向足跟尋。
腫腰痛。腳胯痛難禁,
頭疼肩背急,氣喘上沖心。
雙足難行履,動作即呻吟。
要得求安樂。須将穴下針。


環跳
環跳在髀樞,側身下足舒,
上足曲求得,針得主攣拘,
冷風并濕痹,身體或偏枯,
呆癡針與灸,用此沒疏虞 。


陽陵
陽陵居膝下,一寸外廉中。
膝腿難伸屈,拘攣似老翁,
欲行行不得,冷痹及偏風。
誠記微微刺,方知最有功。


通里

通里腕侧后,度量一寸中。

善呻并数欠,懊憹及心忪,

实即四肢肿,喉间气难通;

虚则不能语,苦呕痛连胸,

肘膊连臑痛,头腮面颊红。

针入三分妙,神功甚不穷。


列缺


列缺腕側上,
手指头交叉
主療偏風患;半身時木麻,
手腕全無力,口禁不開牙。
若能辨補瀉,諸病恰如拿。


天星十一穴歌诀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彻。
委中配承山,下至昆仑绝,
环跳与阳陵,通里与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专心常记此,莫与闲 人说。
三百六十法,不如十一穴。
此法少人知,金锁都关鐍。
将针治病人,有如汤沃雪。
非人莫传与,休把天机泄。


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 治胃中寒,
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 厥,喜静恶闻声,
遍身风瘾疹。伸欠及牙疼,
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
喉闭 促欲绝,发热竟无休,
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

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
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
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外著量深浅,令人便获安。

委中

委中曲腘里,动脉偃中央。
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
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
两膝难伸屈,针下少安康。

承山

承山名鱼腹,腨 (shuan 去声)下分肉间。
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难,
脚气膝下肿,战栗腿疼酸,
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

昆仑

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
腨肿腰尻痛,脚胯痛难禁,
头疼肩背 急,气喘上冲心。
双足难行履,动作即呻吟。
要得求安乐。须将穴下针。

环跳

环跳在髀枢,侧身下足舒,
上足曲求得,针得主挛拘,
冷风并湿痹,身体或偏枯,
呆痴 针与灸,用此没疏虞。

阳陵

阳陵居膝下,一寸外廉中。
膝腿难伸屈,拘挛似老翁,
欲行行不得,冷痹及偏风。
诚记微微刺,方知最有功.

通里

通里腕侧后,度量一寸 中。
善呻并数欠,懊憹及心忪,
实即四肢肿,喉间气难通;
虚则不能语,苦呕痛连胸,
肘膊连臑痛,头腮面颊红。
针入三分妙,神功甚不穷。

列缺

列缺腕侧上,手指 头交叉。
主疗偏风患;半身时木麻,
手腕全无力,口禁不开牙。
若能辨补泻,诸病恰如拿。

天元太乙歌


先师秘传神应经,太乙通玄法最灵。

句句言辞多妙典,万两黄金学也轻。

切切不忘多效验,治病如神记在心。

口内将针多温暖,更观患者审浮沉。

阴病用阳阳 用阴,分明更取阴阳神。

虚则宜补实宜泻,气应针时病绝根。

气至如摆独龙尾,未至停针宜待气。

凡用行针先得诀,席弘玄妙分明说。

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针 列缺。

列缺头疼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

耳聋气闭喘填胸,欲愈须寻三里中。

手挛脚痹疼难忍,合谷仍须泻太冲。

曲池主手不如意,合谷针时宜仔细。

心疼手颤少 海间,欲要除根刺阴市。

若是伤寒两耳聋,耳门听会疾如风。

五般肘痛针尺泽,冷渊一刺有神功。

手三里兮足三里,食痞气块兼能治。

鸠尾独治五般痫,若刺涌泉人 不死。

大凡 痞最宜针,穴法须从着意寻。

以手按 无转动,随深随浅向中心。

胃中有积取璇玑,三里功深人不知。

阴陵泉主胸中满,若刺承山饮食宜。

大椎若连长强取,小肠气满可立愈。

气冲妙手要推寻,管取神针 人见许。

委中穴主腰疼痛,足膝肿时寻至阴。

干湿风毒并滞气,玄机如此义尤深。

气攻腰痛不能立,横骨大都宜救急。

留血攻注若医迟,变为风证从此得。

气海偏能 治五淋,补从三里效如神。

冷热两般皆治得,便浊痼疾可除根。

期门穴主伤寒患,七日过经犹未汗。

但于乳下双肋间,刺入四分人得健。

耳内蝉鸣腰欲折,膝下分明 三里穴。

若能补泻五会中,切莫逢人容易说。

牙风头痛何所调?二间妙穴莫能逃。

更有三间神妙处,能祛肩背感风劳。

合谷下针顺流注,脾内迎随使气朝。

冷病还须 针合谷,又宜脚下泻阴交。

背脊俱疼针肩井,不泻三里令人闷。

两臂并髀俱疼痛,金针一刺如神圣。

脚疼膝痛委中宜,更兼挛急锋针施。

阴陵泉穴如寻得,健步轻行 疾似飞。

腰腹胀满治何难?三里 肚针承山。

更向太冲行补泻,指头麻木一时安。

头痛转筋鱼腹肚,背疽便毒相残苦。

再有妙穴阳陵泉,腿疼筋急如神取。

肠 中疼痛阴陵调,耳内蝉鸣听会招。

更寻妙穴太溪是,此中行泻最为高。

腹胀浮沉泻水分,喘粗三里亦须针。

更从膝下寻阴谷,小便淋漓肿自平。

环跳能除腿股风,冷 风膝痹疟皆同。

最好风池寻的穴,间使相随始见功。

伤寒一日调风府,少阳二穴风池取。

三五七日病过经,根据此针之无不应。

心疼呕吐上脘宜,丰隆两穴更无疑。

蛔虫并出伤寒病,金针直刺显明医。

男子 癖取少商,女人血气阴交当。

虚汗盗汗须宜补,委中妙穴可传扬。

项强肿痛屈伸难,体重还兼腰背瘫。

束骨更加三里刺,教君顷刻便开颜。

脊因闪挫腰难转,举动多 艰行履颤。

游风偏体生虚浮,复溜一刺人忻羡。

久患腰疼背胛劳,但寻中渚穴中调。

行针着意须寻觅,管取从今见识高。

腰背连脐痛不休,手中三里穴堪求。

神针未出急须泻,得气之时不用留。

小腹便 最难医,间使针连气海宜。

中极也同三里刺,须明补泻察毫厘。

灵 光 赋


黄帝岐伯针灸诀,依他经里分明说。

三阴三阳十二经,更有两经分八脉。

灵光典注极幽深,偏正头疼泻列缺。

睛明治眼努肉攀,耳聋气痞听会间。

两鼻鼽衄针禾髎,鼻窒不闻迎香间。

治气上壅足三里,天突宛中治喘痰。

心疼手颤针少海,少泽应除心下寒。

两足拘挛觅阴市,五般腰痛委中安。

脾俞不动泻丘墟,复溜治肿如神医。

犊鼻治疗风邪痰,住喘脚痛昆仑愈。

后跟痛在仆参求,承山筋转并久痔。

足掌下去寻涌泉,此法千金莫妄传。

此穴多治妇人疾,男蛊女孕两病痊。

百会鳩尾治痢疾,大小肠俞大小便。

气海血海疗五淋,中脘下脘治腹坚。

伤寒过经期门应,气刺两乳求太渊。

大敦二穴主偏坠,水沟閒使治邪癫。

吐血定喘补尺泽,地仓能止口流涎。

劳宫医得身劳倦,水肿水分灸即安。

五指不伸中渚取,颊车可针牙齿愈。

阴蹻阳蹻两踝边,脚气四穴先寻取。

阴阳陵泉亦主之,阴蹻阳蹻与三里。

诸穴一般治脚气,在腰玄机宜正取。

膏肓岂止治百病,灸得玄切病须愈。

针灸一穴致病除,学者尤宜加仔细。

悟得明师流注法,头目有病针四肢。

针有补泻明呼吸,穴应五行顺四时。

悟得人身中造化,此歌依旧是筌諦。

针灸歌诀

針灸忌日《大成》
四季避忌日
春甲乙 夏丙丁 四季戊已 秋庚辛 冬壬癸


男避忌日
壬辰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辛未 除日:戌日


女避忌日
甲寅 乙卯 乙酉 乙巳 丁巳 辛未 破日:亥日


針灸服藥吉日
丁卯 庚午 甲戊 丙子 壬午 甲申 丁亥 辛卯 壬辰 丙申 戊戍 已亥 己未 庚子 辛醜 甲辰 乙巳 丙午 戊申 壬子 癸醜 乙卯 丙辰 壬戌 丙戌 開日 天醫 要安。


針灸忌日
辛未乃扁鵲死日 白虎 月厭 月殺 月刑


十幹日不治病
甲不治頭,乙不治喉,丙不治肩,丁不治心,戊己日不治腹,庚不治腰,辛不治膝,壬不治胫,癸不治足。



逐日人神歌
初一十一廿一起,足拇鼻柱手小指。
初二十二二十二,外踝發際外踝位。
初三十三二十三,股内牙齒足及肝。
初四十四廿四又,腰間胃脘陽明手。
初五十五廿五并,口内遍身足陽明。
初六十六廿六同,手掌胸前又在胸。
初七十七二十七,内踝氣沖及在膝。
初八十八廿八辰,腕内股内又在陰。
初九十九二十九,在*在足膝胫後。
初十二十三十日,腰背内踝足跗覓。


流年主部《大成》
九部人神禁忌歌
一臍二心三到肘,四咽五口六在首,
七脊八膝九在足,輪流順數忌針灸。


九宮*神禁忌圖
坤踝震膞指牙上,巽屬頭兮乳口中,
面背目乾手膊兌,項腰艮膝肋離從,
坎肘腳肚輪流數,惟有肩*在中宮。
此神農所制。其法一歲起坤,二歲起震……逐年順飛九宮,周而複始。行年到處,所主傷體,切忌針灸;若誤犯之,輕發癰疽,重則喪命,戒之戒之!


十二部人神禁忌歌
一心二喉三到頭,四肩五背六腰求,
七腹八項九足(十)膝,十一陰(十二)股是一周。


逐月血忌歌
行針須要明血忌,正醜二寅三之未,
四申五卯六酉宮,七辰八戌九居巳,
十亥十一月午當,臘子更加逢日閉。


逐月血支歌
血支針灸仍須忌,正醜二寅三卯位,
四辰五巳六午中;七未八申九酉部,
十月在戌十一亥,十二月于子上議。


逐時禁《大成》
逐時人神
子時踝,醜時腰,寅時目,卯時面,辰時頭,巳手,午時胸,未時腹,申時心,酉時背,戌時項,亥股。



幹支人神《大成》
十二支人神
子目,醜耳,寅胸,卯齒,辰腰,巳手,午心,未足,申頭,酉膝,戌陰,亥頸。


十幹人神
甲不治頭,乙喉,丙肩,丁心,戊腹,己脾,庚腰,辛膝,壬腎,癸足。


四季人神《大成》
四季人神歌
春秋左右脅,冬夏在腰臍,
四季人神處,針灸莫妄施。


長桑君天星秘訣歌 
徐氏《針灸大全》
天星秘訣少人知,此法專分前後施。
若是胃中停宿食,後尋三里起璇玑。
脾病血氣先合谷,後刺三陰交莫遲。
如中鬼邪先間使,手臂攣痹取肩髃。
腳若轉筋并眼花,先針承山次内踝。
腳氣酸疼肩井先,次尋三里陽陵泉。
如是小腸連臍痛,先刺陰陵後湧泉。
耳鳴腰痛先五會,次針耳門三里内。
小腸氣痛先長強,後刺大敦不要忙。
足緩難行先絕骨,次尋條口及沖陽。
牙疼頭痛兼喉痹,先刺二間後三里
胸膈痞滿先陰交。針到承山飲食喜。
肚腹浮腫脹膨膨,先針水分瀉建里
傷寒過經不出汗,期門三里先後看。
寒瘧面腫及腸鳴,先取合谷後内庭。
冷風濕痹針何處,先取環跳次陽陵。
指痛攣急少商好,依法施之無不靈。
此是桑君真口訣,時醫莫作等閑輕。


千金十一穴歌
徐氏《針灸大全》
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訣。
曲池與合谷,頭面病可徹。
腰背痛相連,委中昆侖穴。
胸項如有痛,後溪并列缺。
環跳與陽陵,膝前兼腋脅。
可補即留久,當瀉即疏泄。
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
《聚英》
人中神庭風府始,舌縫承将頰車次,
少商大陵間使連,乳中陽陵泉有據,
隐白行間不可差,十三穴是秋夫置。

“312”經絡鍛煉法

“312”經絡鍛煉法中醫原理
合谷、內關、足三里三個穴位的按摩就可以打通全身的氣血。

古人有幾句話概括了這三個穴位的重要作用。
1、肚腹三里留。消化系統疾病可以通過足三里按摩進行治療。
2、腰背委中求。腰背的病與委中穴是密切相關的。
3、頭項尋列缺。頭面部疾病與列缺穴密切相關。
4、口面合谷收。牙齒和頭面部的疾病與合谷穴密切相關。
5、胸膺內關謀。胸部疾病與關穴密切相關。

“312”經絡鍛煉法中醫原理
合谷、內關、足三里三個穴位的按摩就可以打通全身的氣血。

古人有幾句話概括了這三個穴位的重要作用。
1、肚腹三里留。消化系統疾病可以通過足三里按摩進行治療。
2、腰背委中求。腰背的病與委中穴是密切相關的。
3、頭項尋列缺。頭面部疾病與列缺穴密切相關。
4、口面合谷收。牙齒和頭面部的疾病與合谷穴密切相關。
5、胸膺內關謀。胸部疾病與關穴密切相關。是從整體上來調節平衡的,因此不管是什麼病


“312”經絡鍛煉法具體含義
s1: “3”:按摩合谷、內關和足三里3個穴位。 一般人每天早晚兩次,左右不拘,每次共5分鍾,按摩時如能感到酸、麻、脹、并且這種感覺有上下竄動的得氣感就是有效按摩,按壓的頻率約為每分鍾30次。
s1: “1”:學習一種意守丹田的腹式呼吸方法。每天早晚兩次,每次5分鍾。
s1: “2”:進行以兩條腿為主的、力所能及的、自覺的體育鍛煉,每天1次,每次5分鍾。


一般的人,每天隻要自覺地用25分鍾、通過3種不同的方式、有計劃地去激發經絡系統,就可以收到祛病健身的效果。


“312”經絡鍛煉法的特點
一、“3”個穴位按摩的特點
穴位按摩的作用原理就是通過按摩這種刺激使有關穴位下的經脈得氣,即為生酸、麻、脹、以至“竄”的感覺後被激活,該經的血氣暢通,常可以達到使所屬的組織、器官產生即時的效果。如心絞痛發作時按摩內關穴常常立即使疼痛得到控制;而按摩合谷穴則對頭面或牙痛有即時效應。

這裡帶講一下,為什麼只取合谷穴、內關和足三里三個穴位?原因是這三個穴位如果正确運用,就可以影響到全身的疾病,這種作法簡單易行、有利于廣大群眾的普及。這裡不排除全身三百多個穴位的運用。

二、“1”個腹式呼吸的特點
腹式呼吸的特點是大腦和全身處于相對靜止狀態下使全身、尤其是腹部九條經絡血氣運行得到改善,是一種比較緩慢的經絡鍛煉,對于慢性病,如高血壓、 糖尿病和失眠症都有特效。然而這三種病和腹式呼吸的關系也各有不同。高血壓病的原因是肝陽上亢,腎氣陰虛,做好腹式呼吸,可以使肝陽下降,腎陰上升,一般 需要延長時間到10分鍾,和放慢呼吸頻率到每分鍾4次甚至更慢就可以奏效。而糖尿病的發病原因是脾、胃經功能失控,腹式呼吸有利于這二條經脈的血氣活躍, 即可以達到控制血糖的效果。腹式呼吸能夠控制失眠,也在于安靜狀態下思想集中于小腹部(丹田),使9條經脈(包括肝、腎經)的陰陽達到平衡而入睡。總之, 這幾種病所以能用腹式呼吸加以控制,就在于全身處于一種安靜狀態下,腹部9條經脈的緩慢而有效的血氣運行而得以康複。

三、“2”條腿為主的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可以防病健身,“生命在于運動”,盡人皆知。但是,體育運動為什麼也是經絡鍛煉? 20年前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用三種生物物理學方法證實了人體十四條經脈都是科學地存在,并且可以精确定位。進一步研究證明這三種生物物理定位法都有形態 學根據,每一條經脈實際上都有從皮膚到肌肉間的空間的複雜的形態學基礎。這項研究結果就把經絡和體育鍛煉聯系起來。原因是經脈是以一種立體結構和肌肉聯系 在一起,當運動時,肌肉的收縮與舒張必然帶動有關經脈的組織結構活動起來,從而形成一種天然的激活經絡的方式。全身肌肉的運動必然引起全身十二正經和奇經 八脈活躍起來,同時全身氣血運行迅速加強,表現在心跳、呼吸加快,血壓上升,體溫上升等,從而對四肢百骸、五髒六腑的功能也進行一次大調正。這種大調正有 助于全身各器官功能的增強和疾病的控制。所以體育運動乃是一種動態的全身的經絡鍛煉,對于各種疾病,甚至癌症和各種疑難症都有防治作用。

總之,由于三種經絡鍛煉法,雖然都是鍛煉經絡,但方式方法各有不同,再加上各種疾病的發病原理也各不相同,所以每天進行的“3”、“1”、“2”三種方法,都不可少,還要靈活運用,因人而異,才能達到防病治病,人人百歲健康。


合谷、內關、足三里取穴和作用
第一個穴位是合谷穴。合谷穴的取穴是這樣的:用另一指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按摩合谷穴有什麼 作用呢?根據經絡理論以及實踐證明,隻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屬的大腸經脈循行之處的組織和器官的疾病減輕或消除,健康可以保證。由于大腸經從手 走頭,凡是頭面上的病,象頭痛、發熱、口幹、流鼻血、脖子腫、咽喉病以及其它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緩解和治療。在按摩時,兩手可以交替按摩,用拇指屈曲垂直 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緊一松的按壓,頻率為每2秒鍾一次,即每分鍾30次左右。重要的是按壓的力量需要有一定的強度,穴位下面要出現酸、麻、脹的感覺,即有 “得氣”現象最好,這樣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第二個穴位是內關。內關穴的取穴是這樣的:位于腕橫紋上兩寸,在掌長肌腱和側屈腕肌腱之間,就是從手腕橫紋向後量三橫指,在兩筋之間取穴。內關穴 屬心包經,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心系實則心痛”。所以古典的經絡學說早就把心髒病和心包經的內關穴聯系起來,千百年來無數 的例證證明針刺和按摩心包經的內關可以治療和預防心髒病的發生。另外,由于心包經起于胸中,所以針刺和按摩內關穴對呼吸系統的疾病,如:哮喘、肺氣腫、肺 心病等疑難病都有一定的療效。和按摩合谷穴一樣,我們建議,按壓內關穴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垂直在內關穴上,指甲的方向要豎向,和兩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 有節奏地按壓并配合一些揉的動作,要有一定的力渡,使按摩內關穴產生一定的得氣感覺,最好要使酸、麻、脹的感覺下傳到中指,上傳到肘部,這樣才有較好的效 果。

第三個穴位是足三里。足三里穴的取穴是這樣的:可以在膝蓋外側的凹陷處向下四指并在脛骨外側的交點處就是此穴。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胃經與脾經互為表裡, 凡脾胃失調等消化系統的疾病,通過按摩足三里都會起到十分顯著的效果。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人出生之後,成長和健康的維持與脾胃的消化營養功能密切相 關,而胃經又屬于多氣多血的經脈,這條經脈受到激發,氣血旺盛,必為影響五髒六腑與全身各器官的功能,從而達到保健長壽的效果,因此曆來足三里穴位被認為 是一個醫療和保健的重要穴位。那麼,怎樣按摩足三里~容易得起你?這裡向大家介紹一種推拿與按摩相結合的方法。如果按摩右側足三里就可以用左手的拇指放在 足三里穴位上,其它四指握住脛骨,然後以拇指垂直下鞍,頻率和前面談的兩個穴位一樣,但力度要大,由于足三里下面的肌肉較為豐富,有時按摩可能達不到一定 的效果,這時也可以運用一些輔助器械和別人的幫助,這樣就容易達到得氣的效果。

禁灸、禁针歌

禁灸穴歌
啞門風府天柱擎,承光臨泣頭維平,
絲竹攢竹睛明穴,素髎禾髎迎香程。
顴髎下關人迎去,天牖天府到周榮,
淵液乳中鳩尾下,腹哀臂後尋肩貞。
陽池中沖少商穴,魚際經渠一順行,
地五陽關脊中主,隱白漏谷通陰陵。
條口犢鼻上陰市,伏兔髀關申脈迎,
委中殷門承扶上,白環心俞同一經。
灸而勿針針勿灸,針經爲此嘗叮嚀,
庸醫針灸一齊用,徒施患者炮烙刑。

禁針穴歌
腦戶囪會及神庭,玉枕絡卻到承靈,
顱息角孫承泣穴,神道靈台膻中明。
水分神闕會陰上,橫骨氣沖針莫行,
箕門承筋手五裏,三陽絡穴到青靈。
孕婦不宜針合谷,三陰交內亦通論,
石門針灸應須忌,女子終身孕不成。
外有雲門並鳩尾,缺盆主客深暈生,
肩井深時亦暈倒,急補三裏人還平。
刺中五臟膽皆死,沖陽血出投幽冥,
海泉顴髎乳頭上,脊間中髓傴僂形。
手魚腹陷陰股內,膝髕筋會及腎經,
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關節皆通評。

1.氣候與機體狀態因素
  人與自然密切相關,人身氣血受自然界影響而發生變化,故《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意即天氣過於寒冷之時,人體血行凝滯,衛氣 內沉,不可針刺;氣候溫暖之時,血行潤滑、衛氣外浮,用刺不須遲疑。竇漢卿對此也深有體會,他說針刺切忌“寒熱風陰”(《標幽賦》),即大寒大熱的天氣及 大風、陰晦之日,不可針刺。《靈樞‧終始》曰︰“新內勿刺”、“已醉勿刺”、“新怒勿刺”、“新勞勿刺”、“已飽勿刺”、“已飢勿刺”、“已渴勿刺”,表 明針刺療法須在患者情智安定、氣血調順、飲食起居適宜的情況下運用,若在新內、大怒、過飽、過飢、醉、勞、渴之時,患者脈亂氣散,營衛失調,經脈之氣不能 依次運行,則不宜針刺。亦即“其脈亂氣散逆,其營衛經氣不次,因而刺之,則陽病入於陰,陰病出為陽,則邪氣復生…‥”(《靈樞‧終始》)。《標幽賦》中也 說,“神不朝而勿刺,神舊定而可施”,說明針刺必須在病人精神安定、精力充沛、沒有恐懼之時進行,這樣才能防止意外,提高療效。此外,“凡汗已後勿灸” (《千金方》)、“無刺漉漉之汗”(《靈樞》),說明汗後正虛之人不可用灸刺之法。

2.病證因素
  在特殊病證的禁針禁灸方面,歷代醫家有許多論述,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2-1 邪正俱衰不宜針刺 
《靈摳‧邪氣臟腑病形》:“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針灸問對》:“若病人形氣不足,病來潮作之時,病氣亦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禁用 針。”意即當形氣與病氣俱不足,即邪正俱衰之時,不可針刺。元代竇桂芳也認為 “氣贏劣者,不可刺;久病篤危者,不可刺”(《針經指南》)。張介賓認為“重病不利於針,故五虛勿近;實邪最所當用,故五實勿遠,益針道難補易瀉耳” (《類經‧針刺類》)。在張氏看來,針刺之法主要用於邪實、氣實之人,而邪衰氣虛之人則不宜針刺。

2-2 脈證相違者不宜針刺 
《靈樞》云:“無刺病與脈相逆者”、“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指出脈象與疾病不相符者,不可針刺;若陽熱病見氣口及人迎之脈象都顯沉靜,此陽證得陰脈之象,亦不可針刺。故《標幽賦》云:“大患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針。”

2-3 熱證不可用灸刺 
《靈樞.逆順》曰︰“無刺熇熇之熱”,並明確指出了九類不可刺的熱病。在此之後,張仲景在《內經》針刺治療理論的基礎上,提出邪踞三陽,宜用針刺;邪入三 陰,宜用灸法的觀點,反對熱證、火逆證用灸。因“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傷寒論》),而灸乃火熱,用以治療熱病,猶抱薪救火,勢必 助長熱邪,致火毒傷陰,變證蜂起。張介賓等醫家也贊成此觀點,如《景岳全書》指出,“其有脈數、煩躁、口乾、咽痛、面赤、火盛、陰虛內熱等證,俱不宜灸, 灸之反以助火,不當灸而灸之,災害立至矣。”

3.解剖部位和腧穴因素
  古人對人體重要臟器所處部位及大血管等處的針刺非常慎重。《素問》云:“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說明醫者必須熟悉重要臟器的解剖部位,以免刺傷。《素 問‧刺禁論》云:“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刺頭,中腦 戶,入腦立死....”詳細地記載了刺中五臟後的症狀及預後,並指出了刺中延髓、大血管等處可引起嚴重的後果。

  在腧穴的禁用方面,《針灸甲乙經》記載了禁刺穴位14個,禁灸穴位24個。禁刺穴位中,有的屬於絕對禁刺,如“神庭禁不可刺”;有的屬於禁深刺,如 “上關禁不可刺深”;有的屬於禁多出血,如“顱息刺不可多出血”等。以後《針灸聚英》、《針灸大成》等書也記載了禁針禁灸的穴位。

歸納起來有以下特點:
<1>穴處有重要臟器者。如雲門穴處內有肺臟,《甲乙經》曰“不可深刺。”
<2>穴處有大血管通過者。因人迎、手五里穴下有大動脈通過,故《甲乙經》曰︰“人迎刺過深殺人”,“人迎禁不可灸”。
<3>頭面部一些腧穴。如《甲乙經‧針灸禁忌》:“頭維禁不可灸,承光禁不可灸”;《針灸大成‧禁針穴歌》:“腦戶聰會及神庭,玉枕絡卻到承靈”。
<4>具有特殊作用的一些腧穴。如三陰交、合谷具有活血通經、墮胎的作用,故《針灸聚英‧禁針穴歌》云:“孕婦不宜針合谷,三陰交內亦通論。”

  古人提的禁針禁灸問題,是有一定的根據和原因的。首先,古代針具簡單,做工粗糙,針身較粗(現用直徑 0.2mm~0.4mm的細針,較古代針細小),操作起來較易發生事故,從而增加了針刺的禁例。再者,古代醫療水平較低,醫者對危重情況沒有很好的處理措 施,所以一些偶然出現的針刺反應,也被認為是針之罪而列為禁例。

  另外,歷代各醫家的學術觀點不同,對針灸作用認識有偏見,這也是造成禁針禁灸問題混亂的一個重要因素。

  以上可以看出古人之禁針禁灸與多種因素有關,對此問題我們應當辨證地對待,在當時條件下不可刺灸,不等於在今天的條件下也不可刺灸。事實上,為了驗證 這一點,前人已做過大量嘗試,並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如針對氣候因素的影響,竇漢卿《針經指南》曰:“然大寒無刺,令病人於無風暖室中,啜以粥食,飲以醪 酪,令病人無畏寒氣,候氣血調勻,然後可刺。”對於大勞、大驚、大恐之病人,《甲乙經.針灸禁忌》指出:“步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傾乃刺之。大驚大 恐,必定其氣乃刺之。”對於禁灸穴,陳延之主張“有病可灸,無病不可灸”。王孰中也基於這一思想,在《針灸資生經》中提出禁灸穴許灸三壯的觀點。又如《傷 寒論》反對熱證用灸,而後世主張熱證用灸者,大有人在。明代龔居中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在所著的《紅爐點雪》一書中,明確提出灸寒熱虛實諸證皆宜。虞摶 《醫學正傳》對此解釋曰:“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氣他;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 義也。”目前,屬於火熱性質的病證,如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等,用灸法治療效果很好,也進一步證實了熱證是可灸的。因此,對於禁刺禁灸這一問題,應 辨證地、歷史地分析,切不可望“禁”卻步。

不針不藥的保健良方~防治感冒的5大特效穴







感冒初期因受到病毒的感染,而破壞呼吸道的黏膜上皮,可能會繼而感染細菌,發生續發性細菌感染。中醫認為感冒是受風邪所致,並夾雜其他邪氣,如常見的風 寒、風熱、風濕、暑濕等類型。感冒時症狀多為鼻塞、流鼻水、咽喉痛、咳嗽等,還有全身性的不適感,如發燒、骨節痠痛等。

中醫臨床經驗指出,風寒型者表現為流鼻水、咽喉不舒服或癢、怕冷怕風但不發燒;風熱型表現為初期流黃涕、咽喉痛、咳嗽有黃痰;夾濕氣者有輕微發熱、頭重胃悶,影響食慾。建議體質較弱者平時可按摩穴位,減少感冒的機會。

防治感冒的5大特效穴
■ 步驟一
出現感冒症狀時,不論是風寒、風熱或風濕型,都可先揉擦頭部後方的「風池」穴,對外感頭痛、發熱、肩背痠痛等有療效。
●風池
穴位找法:位於頭部後方,先往耳後部位尋找,會碰到骨頭凸出的地方,再往靠近髮際凹陷處的下方,左右各一。
手法:坐、站均可,全身放鬆,先將雙手掌搓熱,尤其是拇指的部分,以雙手拇指分別抵住兩邊穴位,其食指可包住頭部,用力揉擦20下。
功效:可以治療頭痛、發熱、咽喉痛、肩背痠痛。

■ 步驟二
待作休息,揉擦位於鼻樑根部與上唇之間的「人中」穴。
●人中
穴位找法:位於鼻樑根部與上唇之間,即人中溝中點上方的位置。
手法:用左手食指先揉後擦24下,使之有熱感。
功效:可以鎮靜安神、去寒和降心火。

■ 步驟三
接著,揉擦主治感冒的另一重要穴位「風府」,中醫認為若感受風邪,風邪易匯集於此,透過穴位按摩可緩和頭痛、發燒等症狀。
●風府
穴位找法:位於後腦勺中央髮際附近,往上一寸的位置。
手法:左手食中指並攏左右輕擦,然後換手各30下,使之有熱感。
功效:此穴清熱去風,對頭痛、頭暈、頸項強硬、感冒發熱有療效。


■ 步驟四
再揉按「太陽」、「迎香」二穴,皆可緩和感冒症狀的鼻炎或流鼻水。迎香穴是治療鼻部疾病的重要穴位。
●太陽
穴位找法:將手指放在眉毛尾端與眼睛尾端的中央,向鬢角滑動時,所接觸到的骨頭凹陷處就是太陽穴,左右各一。
手法:用雙手中指按揉30下,有熱脹感
功效:可清腦去痛、溫經活絡,使頭部輕鬆。
●迎香
穴位找法:位在鼻翼兩側凹陷處,鼻翼底部正側方、法令紋附近的穴位,左右各一。
手法:雙手食指揉此穴6下,揉時鼻吸氣,停時鼻呼氣,反覆做3次。
功效:此穴有散風熱、開鼻竅、清腦、理肺功效,有利於呼吸系統。

■ 步驟五
最後雙手摩面,由裡向外20下。

高血压药膳谱--肝阳上亢型

山楂降压汤

配方:山楂15克 猪瘦肉200克 素油30克 姜5克 葱10克 盐5克 上汤1000毫升

制作:1.把山楂洗净,若是山楂果,拍松,待用。

2.瘦猪肉洗净,去血水,切成4厘米长,2厘米宽的块。姜拍松,葱切段。

3.把锅置中火上烧热,加入素油,烧六成熟时,下入姜、葱爆香,加入鸡汤,烧沸后下入猪肉、山楂、盐,用文火炖50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食瘦肉30-50克,随意喝汤。

功效:滋阴潜阳,化食消积,降低血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食用。方中的山楂有缓慢而持久的降压作用,能扩张外周血管,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并具有显著的降低血脂作用。

石决明煲花枝

配方:石决明10克 鲜墨鱼(花枝)200克 西芹100克 酱油10克 盐5克 姜5克 葱10克 鸡汤200毫升 生粉20克 鸡蛋1个 素油500克(实用50克)

制作:1.把石决明打粉,鲜墨鱼洗净切4厘米见方的块。西芹洗净切3厘米长的段,姜切片,葱切段。

2.把花枝放在碗内,打入鸡蛋,加入生粉、石决明粉、酱油、盐拌成稠状,若太干可加少许清水挂浆。

3.把炒锅置武火上烧热,加入素油,六成熟时,下入花枝滑透,并立即捞起,待用。

4.炒锅留油30克,烧六成熟时,加入葱、姜爆香,投入西芹翻炒,随即下入滑过的花枝,加入鸡汤,煲10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食墨鱼50克。

功效:滋阴补血,平肝熄风,降低血压。高血压肝阳上亢患者食用。

天麻蒸乳鸽

配方:天麻12克 乳鸽1只 绍酒10克 姜5克 葱10克 盐5克 酱油10克 鸡汤300毫升

制作:1.把天麻用淘米水浸泡3小时,切片;乳鸽宰杀后,除去毛、内脏及爪;姜切片,葱切花。

2.把酱油、绍酒、盐抹在乳鸽上,将乳鸽放入蒸杯内,加入鸡汤,放入姜、葱和天麻片。

3.将蒸杯置蒸笼内,用武火、大气蒸约1小时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半只乳鸽,喝汤吃天麻。

功效:平肝熄风,定惊潜阳。用于高血压肝阳上亢患者食用。方中的天麻,能改善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明显降低外周血管和冠状血管阻力。

五汁密膏

配方:马蹄500克 梨500克 藕500克 甘蔗1000克 葡萄500克 蜂蜜300克

制作:1.将梨、马蹄、葡萄、藕洗净,放入白布袋内,绞出汁液;甘蔗切块,压出甘蔗汁液,与其他汁液混合待用。

2.将五种汁液放入锅中,加入蜂蜜拌匀,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煎煮至稠粘膏状,停火。将膏晾凉,装入容器内备用。

食法:每日空腹时服2次,每次2茶匙,温开水送服。(糖尿病者忌服)

功效:清热解毒,生津止渴,降低血压。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食用。

玉米须炖龟

配方:玉米须50克 龟1只(200克) 姜5克 葱10克 盐5克 绍酒10克

制作:1.将龟宰杀后,去头、爪和内脏,玉米须洗净,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

2.将龟、药袋放人婉锅内,加姜、葱、盐、绍酒、清水1000毫升,置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炖煮至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龟肉50克,喝汤。

功效:养阴潜阳,平肝降压。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食用。

玉米须炖猪爪

配方:玉米须15克(鲜者30克) 猪爪2只 姜5克 葱10克 盐5克

制作:1.玉米须洗净,捆成一把;猪爪洗净,去毛,一切两半;姜切片,葱捆把。

2.把猪爪放在炳锅内,加入玉米须、姜、葱、盐、清水1500毫升,置武火烧沸,打去浮沫,用文火炖煮1小时即成。

食法:每天1次,吃猪爪半只,喝汤。

功效:平肝阳补气血,降血压。用于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食用。

芭蕉羹

配方:芭蕉2支 山楂10克

制作:1.芭蕉洗净,去皮,捣成泥,山楂洗净切片,去核。

2.把山楂放入炖锅内,加水250毫升,将山检放入烟锅内,用中火煎煮15分钟后,把芭蕉泥放入拌匀,烧沸即成。

食法:每日2次,全部服完。

功效:平肝阳,益肠胃,降血压,治便秘。用于高血压肝阳上亢,兼便秘者食用。

枸杞桑菊饮

配方:枸杞子9克 决明子6克 桑叶9克 菊花9克 白糖30克

制作:1.将枸杞子、桑叶、菊花、决明子去杂质洗净,放入炖杯内,加水300毫升。

2.把炳杯置中火中烧沸,用文火煎煮15分钟,滗出汁液;另加水200毫升,再煮10分钟。合并两次煎液,加入白糖拌匀,再烧沸即成。

食法:代茶饮用。

功效:疏风清热,平肝明目,降血压。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饮用。

何首乌蒸龟肉

配方:何首乌15克 桑椹12克 龟1只(200克) 姜5克 葱1O克 盐5克 鸡汤200毫升

制作:1.把何首乌烘干打成细粉,桑格洗净去杂质;乌龟宰杀后,去头、内脏及爪,留龟板;葱切段,姜切片。

2.把乌龟切成4块,抹上盐,放入姜、葱,盖上龟板,放入蒸盆内,加入鸡汤,撒下何首乌粉,周围放上桑椹。

3.把蒸盆放置蒸笼内,用武火大气蒸40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食龟肉30-50克。

功效:滋阴熄风,补益肝肾;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食用。

金银山楂茶

配方:金银花10克 山楂6克 白糖10克

制作:1.把金银花洗净,去杂质;山楂洗净,去核,切片。

2.把金银花、山楂、白糖放入炖杯内,加水200毫升。

3.把炖杯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煎煮10分钟即成。食法:每日饮用代茶。

功效:清热解毒,降低血压。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食用。

九月鸡片

配方:鲜菊花30克 鸡脯肉300克 鸡蛋3个 鸡汤200毫升 盐5克 白糖5克 绍酒10克 胡椒粉2克 芝麻油3克 葱10克 姜5克 水豆粉(芡粉)30克 干豆粉(芡粉)20克 素油1000克(实耗60克)

制作:1.将鸡脯肉去皮,切薄片;菊花用清水轻轻洗净,用冷水漂净,葱、姜洗净,姜切片,葱切段。

2.将鸡片放入碗内,打入蛋清,加盐、绍酒、胡椒粉、干豆粉、调匀上浆。另用小碗加入盐、白糖、鸡汤、胡椒粉、水豆粉、芝麻油调成交汁。

3.将炒锅烧热,放入素油,烧六成熟时,放入鸡片滑透后用漏勺捞起,留油50克,烧至油六成熟时,下葱、姜爆香,再将鸡片回锅,烹入绍酒,把调好的芡汁搅匀倒入锅内,先翻炒几下,接着把菊花瓣倒入锅内,翻炒均匀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食鸡肉50克,吃菊花。

功效:补养五脏,祛风明目,降压止痛。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食用。方中的菊花能扩张外周血管,调节血管运动中枢,对抗肾上腺素,扩张冠状动脉。

菊花饮

配方:菊花9克 白糖20克

制作:1.将菊花洗净,去蒂,除去杂质。

2.将菊花放入大杯内,加入白糖,倒入沸水250毫升,泡5分钟,即成。

食法:代茶饮用。

功效:疏风,清热,平肝,明目。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饮用。

牡蛎鲫鱼汤

配方:牡蛎粉12克 鲫鱼200克 豆腐200克 绍酒10克 姜、葱各5克 鸡汤500毫升 酱油10克 青菜叶100克

制作:1.把鲫鱼去鳞、腮、内脏,洗净;豆腐切4厘米长、3厘米宽的块;姜切片,葱切花,青菜叶洗净。

2.把酱油、盐、绍酒抹在纫鱼身上,将鲫鱼放入炖锅内,加入鸡汤,放入姜、葱和牡顿粉,烧沸,加入豆腐,用文火煮30分钟后,下入青菜叶即成。

食法:每日1次,佐餐食用,吃鱼、豆腐、青菜叶,喝汤。

功效:平肝潜阳,降压止痛。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食

桑菊饮

配方:桑叶6克 菊花6克 白糖20克

制作:1.将桑叶、菊花去杂质,洗净。

2.将桑叶、菊花放入大杯内,加入白糖,冲入沸水250毫升,浸泡5分钟即成。

食法:代茶饮用。

功效:疏风清热,清肝明目,降血压。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饮用。

2009年9月4日星期五

風門灸

風門灸能預防風寒,有宣肺清熱的功效。
  
風門穴位於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吋,是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的地方。有宣肺解表,清熱理肺的功能。利用『風門灸』,可以驅出身體的風邪,宣瀉身上的熱氣。常灸風門穴,可以預防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如流行性感冒,另外,也可預防高血壓和中風的發生。

一、風門溫和灸:
將艾條點燃後,靠近風門穴熏烤。艾條距離皮膚約3厘米,每次灸10分鐘,以灸致局部皮膚微微紅暈為度,隔日施灸1次,每月灸10次。

二、風門隔薑灸:
在流感流行的時候,可以在風門穴施隔薑灸法每次,用黃豆大艾炷灸10~20壯,以灸至局部溫熱舒適,皮膚潮紅為度。每天灸1次即可。

預防高血壓、中風多用溫和灸;預防流感和感冒多用隔薑灸。

日按三要穴長壽保健自然療法



人體經絡循行全身,控制人體機能,可決生死,處百病。平日按壓一定穴位及練習腹式呼吸,形同每天做針炙治療,可達到袪病強身、延年益壽的功效。

1. 合谷穴:位於大拇指與食指骨關節接合處,為經絡手陽明大腸經所經過,中醫講究顏面合谷收,時常按壓能治頭部疾病,為止痛要穴,并有退熱、消炎的作用.主治 面口各種疾患;包括頭痛、牙痛、頭暈、感冒、面癱、眼病、耳病、頭額痛、鼻病、咽喉痛、腹痛、偏癱、咳嗽、經閉、薏病、引產等。

2. 足三里穴:俗稱長壽穴,為人體強壯要穴,為經絡足陽明胃經所經過,位於膝蓋骨眼下三寸處,由於位居縱貫全身的胃經樞紐,時常按壓有助腸胃正常消化的功能, 對於有時腸胃消化不良、腸胃絞痛、上吐下瀉等症狀發生時可馬上按柔此穴數十下後,再喝一大杯淡鹽開水消化腸胃,可百分之百舒解不適。主治胃、腹痛、嘔吐、 腹瀉、腹脹、便祕、痢疾、偏癱、膝脛酸痛、癲狂、失眠、高血壓等。

3. 內關穴:為經絡手厥陰心包經所經過,距手掌腕關節兩指幅寬度處,掌後第一橫紋正中直上二寸,當兩筋中間的地方.因心包經循行通過,上通胸腔,所以關聯到呼 吸、血液循環系統,時常按壓能治心臟病、高血壓、胸悶、心絞痛,主治嘔吐、胃痛、失眠、心悸、薏病、癲狂、胸協痛、呃逆、高血壓。

4. 腹式呼吸:是通過自然呼吸的鍛煉,逐漸加以意識導引,加強自然呼吸的腹式運動,其功用是利用腹式呼吸把新鮮氧空氣吸入體內,把體內污濁空氣吐出來,促進身 體良性循環,其方法是:吸氣時,輕輕用意念使腹肌放鬆,腹部自然隆起;呼氣時,輕輕用意念使腹肌收縮。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腹肌起伏逐漸地、自然地加大。 切忌勉強用力,鍛煉時一般意守肚臍,易於形成腹式呼吸。吸取大自然植物的活氧及芬多精,可提高身體免疫系統及抵抗癌細胞的作用。 

溺死起死回生急救術

1. 當溺水者被救起時(8小時以內),其處於溺死假死狀態,先把患者口中髒物清除,再用力按壓腹部把腹中積水清除。
2. 讓患者仰臥,屈膝露臀,取一長針.針刺其肛門旁的會陰穴(深刺2公分),長針暫時留其會陰穴。(會陰穴:是人體任脈的起始穴位,在人體肛門與陰部球海線體的中央,當兩陰之間.男子於陰囊橫紋與肛門之間取之,女子於大陰唇後聯合部與肛門之間取之。)
3. 施救者用雙手,一手放在患者頭頂部位(百會穴為督脈),另一手放在患者心臟部位(如此可以打通患者任督二脈,施救者身體的熱能可經由雙手傳導給冰冷的患者身上,使其身體回暖、心臟再度活絡起來),雙手放於此倆部位直到患者有反應醒來為止。

一般家庭中風急救法


1. 將病者手十指及腳十趾尖,還有指甲底端兩側用針點刺出血,每個放血點用力擠出十滴(如綠豆大) 左右。(注意針尖先用火烤過)。

2. 將頭頂部於兩耳尖的聯線及鼻尖沿線交叉點(即百會穴)刺針放血,同樣擠出十滴左右。

3. 如果患者有嘴歪眼斜、語意模糊,快速拉搓他的耳朵使之充血,等把耳朵拉紅了,就在他的左右耳垂之處各刺兩針,兩耳都擠出血來,可保住性命.

反觀現今一般腦中風患者,病發當時都沒即時急救,都是直接急送醫院治療,經過一路震盪,血管急速破裂,以致多數患者一病不起,所以腦中風在死亡排 行上高居第二位,其最幸運者,也僅能保住老命而落個終身殘廢,造成個人甚至國家社會的損失,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病症,如果大家都能記住『放血救命』的方 法,遇有某人中風時就立刻如法施救,在短時間內他能起死回生,而且保證百分之百正常,這個急救法,希望大家告訴大家,那腦中風在死因排行榜上,就可除名 了。

按摩--舒緩鼻過敏

天冷時鼻子過敏的人,常噴嚏打個不停,有鼻過敏症狀出現,可自己按摩穴道,減輕過敏症狀。


按摩方式
以雙手指腹對風池、合谷、迎香、印堂、攢竹及眼、鼻周圍進行指壓按摩,以輕微痠脹但不疼痛力道按摩,每個穴位可按壓1分半鐘,總共7分鐘,鼻子因過敏不舒服就可按壓,全部穴位按摩後,手掌互搓30秒讓掌心溫熱,閉上眼睛以掌心上下輕輕摩擦臉部30秒。


找尋穴位
迎香:鼻孔下緣平行,與法令紋相交處,以食指指腹按摩。
印堂:間關節於眉尖上下按摩。
攢竹:約眉頭附近,眉稜骨向眼眶凹陷處的轉折地方,以大拇指指腹按摩。


風池:雙手掌心貼住耳朵,十指自然張開,大拇指下,枕骨下的凹陷處,以大拇指指腹按摩該穴位。
合谷:張開手掌虎口,約在食指骨與拇指骨交界處,略偏食指的側邊,以大拇指指腹按摩。


日常保健
早上起床可先在棉被裡活動幾分鐘,等適應溫度再起床先做1次穴道按摩,促進血液循環,起床後再做幾分鐘柔軟操讓身體動一動暖和一點,也較不容易一早就打噴嚏、流鼻水,出外要注意溫度跟濕度變化,加減增添衣服,沐浴後也應該把頭髮吹乾,避免著涼。

节气灸

春分:曲池

夏至:气海

秋分:足三里

冬至:关元

风湿骨痛之艾灸疗法

风湿骨痛乃病理产物,通常凡病理产物为患之疾均缠绵难愈,皆因病理产物者,垃圾之故也。每年春季时节,阳气萌动,风气盛行,雨水甚多,故风湿患者痛苦难堪,笔者自拟治风湿经验方,介绍如下。

药物:艾绒、生姜汁,药绵。
选穴:阿是穴(注:阿是穴,即疼痛部位)。
方法:取适量药棉浸透姜汁,并做成纸状贴置痛处,艾绒适量,把艾绒搓成锥形(上小下大)放在药绵上,然后点燃艾绒,利用火力灸之,此为一壮,多做几壮,直至皮肤呈现红色为止。
疗效:一般风湿,8-10天获愈,严重风湿,请依实际上情况自行定疗程。

提示:凡春季风湿病发者,遇阴雨天风湿病发者,皆符合上述药证。如果疼痛部位明显肿大不移动者,此是湿重,上药加香附、法夏;疼痛部位游走不定者,此是风重,上药加防风、荆芥;肿痛部位寒冷者,此是寒患,上药加桂枝、附子;疼痛部位红肿者,此是火患,上药加生地...

此种治疗方法,是针灸的“灸”法,笔者对此法情有独钟,利用经络学穴位,在辩证基础上配以药物,能治疗许多疑难杂症、重症。下面介绍几例病案:


例1
某女,25岁,五金厂工人,长期抬重物导致手腕严重肿痛,发展至凡阴雨皆痛,医院采取物理治疗1个月左右获愈。两年后结婚产一子,因长时间手抱婴儿造成腕 部旧患复发,且更较前次严重,再次采用物理治疗却失效。笔者采用上述方药,配熟地、当归治疗15天获效。此案例是在1997年诊治,直至今天2008年没 有复发。

要点:物理治疗头一次有效,第二次失效,这个是跟患者婚前婚后精血盛衰有关的,故笔者在原方基础上加入熟地补之,当归理之而获效。

例2
某女,30岁,长期间竭性双手腕疼痛,遇阴雨天痛加剧,每痛作则自行贴风湿膏药止痛,如此反反复复数年。笔者采用上述方药灸之,一个星期获愈,目前快三个月了,症状没有复发。

例3
某男,70岁,半年前因意外跌伤股骨,卧床不起,经西医治疗后借助拐杖勉强步行,然疼痛一天比一天加剧,阴雨尤其甚。笔者取肾腧、命门、阿是为主穴,承 山、跳环、足三里为辅穴。命门、肾腧穴用黄精、熟地、川芎研粉姜汁调糊灸之;阿是、承山、跳环用当归、红花、独活、羌活研粉姜汁调糊灸之。治疗两个月左右 痊愈。


春秋灸保健

春秋灸保健具体方法:


穴位:任脉之气海穴(点击查看该穴功能以及主治与取穴方法)、关元穴(点击查看该穴功能以及主治与取穴方法)。

时间:立春前后五天施灸气海穴,共有十天时间;立秋前后五天施灸关元穴,共有十天时间。

药物:取艾绒(陈者佳),或市售药制艾条,剥纸取绒,去杂质,搓细如绵,手捏制艾柱如枣核大小,上尖下宽呈锥状即可。取生姜,老姜佳,切片约一分厚,并用针在姜片上刺数十个小孔,备用。

辅品:酒精棉、胶布、沙布、火柴、线香、烟灰盒等。

施灸:
1、勿受风寒,故宜室内施灸并确保室内温度与环境清静。

2、取平卧式,盖好被子,暴露出施灸部位。

3、按取穴法选好穴位,用酒精棉常规消毒施灸穴位(许多人直接炙,不消毒,呵,还是消毒一下为好)。

4、姜片放置在穴位上,再艾柱放在姜片上面,然后点燃香火,用香火点着艾柱尖端,待艾柱快燃尽或燃尽,便更换新艾柱,如此循灸,皮肤呈现出微红为止。

第一次施灸,皮肤辣痛,请自行掌握尺度,数次后辣痛缓和甚至不怎么痛,这时候会出现水泡来,抽去泡内水份,继续施灸,如果水泡大者,灸后用无菌沙布包扎。

说明:爱美人士,如果无法忍受灸后伤痕,请不要痕了(一般灸痕会渐渐消失的,但时间较长)。

5、施灸完毕,半小时内不能沾冻水,饮冻水。

关于灸数,现附上《扁鹊心书》一些数据参考:

“……《素问》云:人年四十,阳气衰,而起居乏;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六十阳气大衰,阴痿,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泣涕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 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 令人长生不老。”

所谓“壮”即是一柱。笔者认为关于壮数,不妨取周天数即360壮,如果年轻或身体健康者,取半个周天180壮,或者按照《扁鹊心书》取之(三十岁以下,取180壮)。

6、适应症:除了作保健养生用外,凡阴阳两虚,营卫不和,下元虚惫,阳痿早泄,妇科诸疾,或陈寒痼冷,或体弱赢瘐,或四肢逆冷,或脾胃虚弱,或精血亏损,或五劳七伤,一切虚弱衰迟诸疾皆适应。

2009年9月1日星期二

足部反射区






头(大脑):位于两足足底拇趾趾腹的下部,左、右侧大脑的反射区在足部呈交叉反射。适用于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变,脑震荡、头晕、头痛、失眠,中枢性瘫痪,视觉受损伤等病症。

额 窦:位于两足拇趾靠尖端1cm的范围及其他八个足趾尖端,呈交叉反射。适用于脑中风、脑震荡、鼻窦炎、头痛、头晕、失眠、发烧及眼、耳、鼻、口等病症。

小脑(脑干):位于大脑反射区的后外侧。左、右侧小脑在足底部呈交叉反射,适用于脑震荡、高血压病、头痛、失眠、头昏、头重等病症。

脑垂体:位于两足拇趾趾腹正中央,适用于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脾、胰等内分泌系统病症。

三叉神经:位于两足拇趾趾腹的外侧约45度处。呈交叉反射。适用于偏头痛、面瘫、腮腺炎、耳疾、鼻咽癌、失眠、头重等病症。

鼻:位于两足拇趾第一节趾腹底部内侧,约45度处,呈交叉反射。适用于急慢性鼻炎、鼻出血、过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窦炎等病症。

颈:位于两足拇趾根部,即小脑反射区下方。适用于颈部酸痛、颈部扭伤、落枕、高血压病等病症。

眼:位于两足底第二、三趾根部。适用于视神经炎、结膜炎、角膜炎、近视、远视、复视、斜视、散光、视网膜出血、白内障、青光眼等病症。

耳:位于两足底第四、五趾根部,呈交叉反射。适用于外耳道疖肿,中耳炎、耳鸣、重听等病症。

斜方肌(颈、肩部):位于两足底眼、耳反射区下方。适用于颈肩背酸痛、手无力、麻木、肩活动障碍等病症。

甲状腺:位于两足底第一趾骨和第二趾骨之间,呈带状。适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等病症。

甲状旁腺:位于两足底内缘第一趾骨与第一趾关节处,适用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病症。

肺、支气管:位于两足斜方肌反射区外侧,自甲状腺反射区向外呈带状到足底外侧的肩反射区下方,前后宽约1cm。适用于上呼吸道炎症、肺结核、肺气肿、胸闷等病症。

胃:位于两足底跖骨的中、下部。适用于胃痛、胃酸增多、胃溃疡、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病症。

十二指肠:位于胃反射区的后方,第一趾骨的基底部。适用于腹部饱胀、消化不良、十二指肠根球部溃疡等病症。

胰 腺:位于两足足底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连接处,适用于糖尿病、胰腺囊肿、胰腺炎等病症。

肝 脏:位于右足底第四趾骨与第五趾骨间,在肺反射区下方。适用于肝炎、肝硬化等病症。

胆 囊:位于右足底第三趾骨与第四趾骨间,在肝脏反射区之内。适用于胆结石、消化不良、胆囊炎等病症。

腹腔神经丛:位于两足底中心,分布在肾脏反射区及其周围。适用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便秘等病症。

肾上腺:位于肾脏反射区上方,适用于生殖系统疾患、哮喘、关节炎等病症。

肾 脏:位于两足底中央的深部,适用于肾盂肾炎、肾结石、动脉硬化、静脉曲张、风湿热、关节炎、湿疹、浮肿、尿毒症、肾功能不全等病症。

输尿管:位于足底胃反射区至膀胱反射区连成的一斜线型条状区域。适用于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炎、风湿热、关节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输尿管狭窄造成的肾盂积水等病症。

膀 胱:位于两足足底内侧舟骨下方拇展肌之侧约45度处。适用于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炎、尿道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等病症。

盲肠(阑尾):位于右足底眼骨前缘靠近外侧,与小肠、升结肠连接。适用于下腹部胀气、阑尾炎等病症。

回盲瓣:位于右足底跟骨前缘靠近外侧,在盲肠反射区的上方。适用于下腹部胀气、阑尾炎等病症。

升结肠:位于右足足底,小肠反射区之外侧带状区域。适用于便秘、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等病症。

横结肠:位于两足底间,横越足掌之带状区域。适用于便秘、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等病症。

降结肠:位于左足掌,小肠反射区之外侧带状区域。适用于便秘、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等病症。

生殖腺(卵巢或睾丸):位于两足底跟骨中央,另一部位在足跟骨外侧区。适用于性功能低下、男子不育、女子不孕(功能失调所致),如女性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经闭、痛经、卵巢囊肿等病症。

小肠(空肠、回肠):位于两足跖骨,楔骨至跟骨的凹下区域,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直肠的反射区所包围。适用于胃肠胀气、腹泻、腹部闷痛等病症。

胸部淋巴:位于两足背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间缝处区域。适用于各种炎症、发烧、囊肿、子宫肌瘤、胸痛、乳房或胸部肿瘤等病症。

喉:位于两足背第一跖趾关节的外侧缘。适用于喉炎,支气管炎、失音、嘶哑、声门水肿等病症。

上颌:位于两足拇趾第一趾间关节背侧近甲根部。适用于牙痛、上颌感染、上颌关节炎、牙周病、打鼾等病症。

下颌:位于两足拇趾第一趾间关节的背侧,与上颌反射区相接,适用于牙痛、下颌感染、下颌关节炎、牙周病、打鼾等病症。

Repetition may reinforce belief

Repetition may reinforce belief.